正文 第258章 国际关系
第258章 国际关系
国与国之间从来没有什么友谊之说,有的只是赤/裸裸的利益纠葛,这一条无论放在哪个时代都是颠簸不破的真理,只不过这话说起来倒是轻巧得很,可真能理解其内涵的人却又有多少,别说科技信息不发达的古代了,便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后世,真能将此条贯彻到实际行动中的又能有几个?究其根本来说,全是儒学所倡导的“仁恕之道”惹的祸,就贞观年间来说,能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的就更是少之又少了,除了李贞这个穿越而来的家伙不论外,恐怕也就只有一代大帝李世民对此点稍有所认识,可惜的是李世民虽隐约窥视到这一真理的奥妙,然,其在行动的选择上却实在是有些子令人不敢恭维,到目前为止走得依旧是当年汉武大帝的老路——重武力讨伐,轻政务治理,玩的也是和亲以换取边境的暂时安宁,除此之外并无新意。
早在贞观之初,李世民遣李靖等大将大破东突厥,却并没有据其地为己有——虽说设了四州都督府,分东突厥原辖地为六个州,但却是以东突厥皇室残余之突利、阿史那苏尼失、阿史那思摩等为都督,以统率部众,如此一来,虽说是利用东突厥残部牵制住了野心勃勃的薛延陀汗国,却丧失了一次将草原纳入大唐体系的绝佳机会,至于后头的灭青海之吐谷浑之役也是这般,为了所谓的牵制吐蕃,扶持吐谷浑残部,从而失去了直接平灭吐蕃的机会——吐蕃所在之西藏高原固然是有着高海拔的地利优势,然则,当时的吐蕃无论财力还是军力都远远不是唐军的对手,只消大唐肯下定决心,平灭吐蕃实非难事,可面对吐蕃的挑衅,李世民却没有采纳大将们除恶务尽的建议,反倒是玩起了和亲的把戏,将唐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虽说取得了一时的和平,却为后世埋下了战乱的根子——在李贞来自的那个时空里,攻占了安西各地的正是吐蕃,从而使得原本就因安史之乱而陷入衰败的大唐皇朝进一步地陷入急剧的衰退之中,这等恶果的根子就出在当初李世民的决策失误上。
和亲,这玩意儿并不是李世民所独创的,早在汉初便已有了先例,然则,将和平的希望寄托在女人那柔弱的双肩上,本就是个靠不住的梦想,换取的永远只能是暂时性的和平罢了,对于劫掠成性的游牧民族来说,利益才是根本所在,啥子友谊、亲情之类的玩意儿比抹脚布也强不到哪去,父子兄弟都可以杀,更何况不怎么亲近的老丈人,只要是有机会能痛痛快快地捞上一把,“狼们”是不介意到老丈人家梭哈一回的。
汉朝初年的和亲政策还可以说是因国力、军力远不及匈奴,只能靠送女人、财宝来换取暂时的和平,可到了大唐年间,大唐的国力、军力已经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没有之一,大唐就是当时的唯一军事强国,这等举世无对手之际,却不思进取,不得不说李世民所采取的关中本位政策实是种短视的行为,当然,这也是时代眼界之所限,倒也不好怪到李世民头上去,故此,尽管李世民一生戎马,灭国无数,被尊称为“天可汗”,然,却未能真儿个地做到统御四方,就这个意义上来说,其文功武略上略有瑕疵,反倒是后世出身于游牧民族的满清政权在这一点上做得极好,当然,满清之所以能做好统御四方的工作,除了满清本身就是游牧民族出身,知晓游牧民族的狼性所在,能因地制宜地分化瓦解之外——大封蒙古诸部酋长为王,这就造成了蒙古草原上遍地都是王爷,谁也无法号令谁,使得蒙古诸部无法团结在一起,更主要的是满清政权充分吸取了前朝历代关外政策的经验和教训,注重文化同化,这才有了满清初年的强盛与边境的宁和。
别人不清楚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可李贞却是看得极为透彻,当初之所以自告奋勇地请命出关,除了因关外大唐控制力较松,也无那些个高姓大族的牵制,能放开手脚大干一番,培养出一批班底之外,也不乏想要为大唐将来的对外政策定下个基调的想头。
虽说李贞来这个朝代后,也学了不少的儒家学问,说起话来也是引经据典地儒雅得很,可实际上,在李贞心中却是明了得很:儒学只适合对内统治,却不适合用之于对外政策,大唐的强盛要想长久下去,就必须彻底消除周边所有的威胁,而后以汉学(不仅仅是儒家)来进行文化统合,从而保证所征服之地全部纳入中华的版图之内,到了后世,即便有乱,也只能是内乱,不至于出现蒙元屠戮中原的那等惨剧,毫无疑问,这是件浩大的工程,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得了的,李贞甚至不敢保证他自己能活到完全胜利的那一天,可身为华夏的一分子,又是穿越而来之人,李贞觉得自己有责任来为这件事开一个好头,而如今,机会就摆在李贞的面前——自李贞击溃西突厥、龟兹国两路大军的夹攻之后,威名已在西域之地四下传颂,与安西大都护府接壤的各国都专门派出使节来贺李贞之长子满月以及李贞纳龟兹国公主明月为孺人,宾客云集的同时,麻烦也就跟着来了,当然,机会也就出现了,若是不能好生利用一番的话,那李贞也就枉自穿越了一回了。
李贞位份上是大唐之亲王,可实际的职位却只是安西大都护府的都督,虽说位份不低,可也高不到哪去,似这般诸国派使节前来为其捧场的事儿可是大唐独一份的,别说大唐了,实际上自有史以来就没有哪位中央政权的地方大员能享有此等殊荣,荣耀已极之际,却也不是没有隐患的,毕竟御史笔如刀,不是摆着好玩的,是故,一得到诸方使节出动的消息,李贞便已将此事八百里加急转呈御览,只不过因着当时正好遇到太子入主东宫的事情,朝中重心不在外事上,故此,李世民始终未曾对此事表过态,直到了四月初,李贞之子李纯的满月日子将至之际,李世民才派人送来密旨,那上头就只有一句话——便宜行事。
便宜行事?这话说起来倒是轻巧,可内里的意味却深远得很,那意思可就不好说了,简而言之就是——你小子看着办罢,办得好了有糖吃,办得不好,板子侍候,这里头既有信任的意味在,却也不乏考核的含义,不过嘛,李贞却是无所谓,反正该咋办就咋办好了,老爷子您要打要赏都由着您了。
此次来贺的藩国使节极多,除了吐蕃、薛延陀这两大强国之外,西突厥正闹内乱的阿史那瑟罗与西突厥可汗乙毗咄陆也都专程派人前来拜会,前者是担心李贞袭其后路,后者是指望着李贞能出兵相助,各自所派的都是身居高位之人,所送的礼物也都是重礼,至于西域诸小国,诸如龟兹、疏勒国(都迦师城,在今喀什市)于阗国(都西山城,在今和田县治西)以及康国、安国、曹同、火寻国(又称花刺子模国,就是《射雕英雄传》里那个被元所灭的国家,地理位置大体在今阿富汗地区)、史国、吐谷浑等大大小小十数个国家,这令安西之民众骄傲之余,也给李贞带来了个头疼的问题——诸国之间彼此有的亲善,有的是世仇,有的强,有的弱,这排座次问题就足够伤脑筋的了,更别说李贞还指望着通过此次大会诸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按李贞的战略思路,首先要摆平的就是龟兹、疏勒、于阗这三小国,而后趁西突厥处于内乱之际,出兵横扫天山以北,统一天山南北,而后在挟百战之军,横扫蒙古大草原,一举荡平薛延陀汗国,最后再掉过头来解决最麻烦的吐蕃国,要想实现这个战略,主要的问题就出在薛延陀与吐蕃这两强之上,若是不能与这两强达成暂时性的和平,那么要想实现上述战略构思,势必困难重重。
吐蕃,大唐周边最强悍的敌手之一,其赞普(国君)松赞干布是个雄才大略之人,其胸怀、才干丝毫不逊于一代大帝李世民——松赞干布虽说是吐蕃第三十三任赞普,可真儿个做到统一吐蕃各部的却不是旁人,正是这位松赞干布,且此人在完成西藏的统一之后,开始致力于政权建设,建立了完备的、以赞普为中心、高度集权的政治和军事机构,以此同时,还制定法律、税制,任用贤明的大臣,采取许多措施鼓励百姓学习和运用先进生产技术,发展农牧业生产,使吐蕃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迅速呈现中兴之势,除此之外,为改变吐蕃人没有自己的文字、靠刻木结绳记事的落后面貌,他派出以大臣吞米?桑布扎为首的16名贵族到印度求学,终于创制出本民族的文字——藏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松赞干布奠定了吐蕃强国的地位。
松赞干布是个极为识实务之人,其并非不想攻略大唐,实际上,早在贞观四年,唐军剿灭吐谷浑之役时,吐蕃就曾出兵与唐军小打了一场,结果虽是败了,却也令唐军损失不小——吐蕃虽是个处于奴隶制的游牧民族国家,然则其军队却是以重甲步兵为主、骑兵为辅的步骑混成军,这一点上与唐军极为类似,加之吐蕃士兵由于常年生活在高海拔地区之故,身体素质普遍强于中原地区之兵,只是在指挥作战的艺术上远远不及唐军高明,是故,双方军队一场较量下来,最终还是以吐蕃失败而告终,这场战斗的规模不大,可意义却极为深远——松赞干布从中看到了自己一方与唐军之间的差距,不再急于冲出高原,寻求攻击大唐,而是转向修内政,同时竭力交好大唐的政策,然而,却始终不曾放松对青海地区之吐谷浑的侵蚀和压迫,试图将吐谷浑先行纳入吐蕃的版图,而大唐方面,李世民也敏锐地察觉到了吐蕃的军事势力不可小视,是故,也不反对与吐蕃和亲通好,但却不断地扶持吐谷浑,以遏制吐蕃之崛起,为此,甚至不惜将宗室女弘化公主下嫁给吐谷浑可汗诺曷钵,至贞观十四年起,大唐与吐蕃始终处于对峙的相对和平之中,一方面商贸往来不少,另一方面双方又在吐谷浑问题上明争暗斗,闹得不可开交,好在双方的最高领导人都保持着有限度的克制,这才没大打起来,不过嘛,相比于大唐朝廷不甚重视塞外的“不毛之地”,眼中仅盯着关中不同,松赞干布始终就没忘记打进大唐的美梦,这一条从其日常对子孙后代的教育上就可以窥见一斑——据李贞通过“旭日”所掌控的商队及钉子所反馈回来的信息可以知晓,松赞干布每每对子孙言及大唐的繁华,又时常提出欲进中原,先取安西,欲取安西,得先取吐谷浑,其攻略大唐之雄心始终未曾消减,当然,在李贞来自的那个时空里,终松赞干布一生都没能得到吞并吐谷浑的机会,可继其位为赞普的其孙芒松芒赞就开始与大唐展开了激烈的厮杀,经历了几代人的鏖战之后,虽没能实现冲进中原的壮举,可却先后占据了吐谷浑、安西等地,从而导致大唐的彻底衰败。
吐蕃是大唐潜在的最凶恶敌人,这一点满大唐之中也唯有李贞看得清楚,其余诸人,即便是一代大帝李世民也未能看清那层笼罩在两国间那貌似平和之关系上的迷雾,仅仅只是凭着其过人的军事直觉,对吐蕃进行提防罢了,当然了,李贞能有此认识,说穿了也不过是因其穿越者的身份罢了,但是,既然已经知晓了历史,那么,李贞自然不会允许那等不怎么令人愉快的历史有上演的机会了,这乃是毋庸置疑的事情,至于该如何应对这等潜在的危机,李贞自然有着他的准备。
除了吐蕃之外,薛延陀乃是另一个地区性强国,其所占据的蒙古草原原本正是东突厥所拥有之地,也正是当年匈奴所在之地,在这片土地上的游牧民族全都是狼性十足的家伙,只是因着大唐眼下实在是太强大了,他们不得不暂时臣服在大唐脚下罢了,然而,其攻掠大唐之心从来就不曾熄灭过,贞观十五年那场朔州之战便是明证,若非那一仗是唐军大胜的结果的话,薛延陀也不可能有如眼下这般老实了罢,是故,从军事角度来说,若说吐蕃是潜在的凶恶敌手的话,那么薛延陀是大唐现实意义上的敌人,至少在绝大多数朝臣们的眼中,薛延陀的威胁远远比吐蕃,甚至比西突厥来得大,这一点从当初薛延陀朔州战败后,立刻派人进长安修好,并请求和婚,李世民本已应允将新化公主下嫁,却被朝议所否决便可看出一斑。
在李贞的战略中,薛延陀是个极不稳定之因素,无他,除了薛延陀军事实力强大之外,更因着其与西突厥、安西都接壤之故,李贞要想横扫西突厥,就不能不防备着薛延陀的黑吃黑——薛延陀的军事实力可不是龟兹国那等仅有三万于兵力的小国可比的,饶是李贞再自信,也不至于自负到能同时应付西突厥与薛延陀两线作战的地步,虽说先前在阿尔泰山埋下了阿莫提这么个钉子,可一者以葛逻禄族那三个小部落之兵如何能正面抗衡薛延陀的大军,也就是只能起个骚扰作用罢了,再者,李贞也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完全驱使葛逻禄族为己方之前驱,是故,如何让薛延陀不搅合到自个儿的西突厥战略中去便成了李贞头疼的问题之一,很显然,若是能令薛延陀也陷入内乱中不可自拔,那便是好得不能再好的局面了,毫无疑问,让薛延陀陷入夺嫡混战中自是达成这一效果的最佳手段,而薛延陀大王子大度设无疑是个很好用的筹码,只不过这个筹码要想用好也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毕竟大度设本人也是个久经沙场的悍将,一个不小心就是养虎为患的下场,却也由不得李贞不加以慎重考虑的,当然,哪怕李贞已经下定了决心,却也不会急着跟大度设去勾勾搭搭的,除了要密报自家老子之外,更主要的是得先吊着大度设的胃口,让他去急,而后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这便是放长线才能钓大鱼的道理所在,是故,自三月二十三日与大度设会过一面之后,李贞就始终未曾再理会薛延陀使节的求见请求,只是将薛延陀一伙子人马全都晾在了外藩馆内。
除了吐蕃、薛延陀这两强之外,其余十数小国却又的分成两大类了,这其中龟兹、疏勒、于阗三国属于始终在大唐与西突厥之间来回摇摆的国家,其军事实力都不强,又都与安西接壤李贞对这三国的墙头草行为早已看腻味了,属于必须加以剿灭的国家,只不过要想付之行动,除了要朝廷的批准之外,还得找个合适的借口,毕竟总得师出有名罢,更何况龟兹国王现如今算起来还是李贞的老丈人,再怎么说,没个合适的借口,也真不好下那个手的,而此次诸国使节齐聚,便是个不错的利用机会,至于如何利用,那就得看李贞的手段了。
相比于龟兹等国的墙头草行径,康国、安国、曹同、火寻国等绍武九姓国却是好办得很,这些国家已经不止一次上书大唐朝廷请求内附,只不过当时西突厥势大,李世民考虑再三,始终不曾同意这些小国的请求,而现如今西突厥在天山以南的势力已经被李贞一举荡平,收拢这些小国的内附自然也就有了实力的基础,当然,李贞要的是彻底的统治而不是名义上的降服,该如何谈判也就成了李贞必须详加考虑的问题核心,若是能一举拿下绍武九姓国,那拓地可就不是千里而是万里了,不过嘛,就算谈不拢李贞也不放在心上,大不了到时候派出一支偏师去扫荡一番也就是了。
随着各国使节的不断涌来,各种博弈便开始在交河城内拉开了帷幕,一场好戏开始了……